跳到主要內容

【投書】降低產職業工會協商的門檻,才能真正讓小型與微型企業勞工權益受保障

按:本文係回應2022年勞動部發布函釋,投書至關鍵評論網之文章(連結

文:周于萱(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理事長)

2011年《工會法》修正之後,工會組織型態從以往只有「廠場企業工會」及「職業工會」,到增加了跨廠場的「產業工會」。但實際上產業工會在法律上的權利與保障卻遠比不上企業工會,使得產業工會的組織及活動更加困難。

2013年,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秘書長林名哲曾以〈產業工會都是小三?談新工會法上路兩年產業工會的制度困境〉一文,點出產業工會在法制上遇到的困境,包括電資工會在台積電運動會場外高舉「加入電資工會」看板並發送傳單,進行工會宣傳及招募,卻被裁決委員會認為產業工會的工會活動權不受與企業工會相同程度的保障。

以及勞動檢查時,產業工會無法依據《勞動檢查法》第22條及同法施行細則第19條派員陪同,最終勞委會還發布函釋,《勞動檢查法》中「告知工會」的「工會」,就是「企業工會」,並制定「勞動檢查員依《勞動檢查法》第22條告知工會之處理原則」,明文做出限制。

企業工會生來就能談判,產職業工會卻要過半

而工會組織的重要功能之一「團體協商」,產、職業工會要執行也顯得困難重重。

這是因為《團體協約法》第6條規定,產職業工會之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逾其所僱用人數二分之一時,才有團體協約之勞方當事人協商資格。例如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在2015年的裁決中,與華夏科技大學爭執的問題之一,便是資方主張工會未提供會員名冊、亦未達整體僱用人數二分之一,不具有協商資格。

然而相較之下,企業工會只要30人發起成立之後,不論其會員人數佔該廠場受雇人數的比例為何,便直接具有團體協約協商資格。

若以一個規模1000人的企業來說,企業工會與產職業工會具有協商資格的最小會員數分別是30人及501人。此外還有其他包括勞動條件變更之工會同意權、大量解僱時工會推派勞方代表參與協商之權利、調整變形工時及延長工時之同意權、輪班同意權、會務假等。

產職業工會與企業工會在行使團結協商權時的巨大差距,不言自明。

動部函釋:三人以下企業連勞資會議都免

今(2022)年10月底,勞動部公布了一份函釋,內容是放寬對於延長正常工作時間(俗稱「加班」)及變形工時的同意規定:雇用人數在三人以下的單位,如果沒有工會,只要徵得個別勞工的同意,就視為經過勞資會議同意。

勞動部令 中華民國111年10月28日

勞動條3字第1110140959號

核釋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三十條之一、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及第三十六條,有關雇主經工會同意,如事業單位無工會者,經勞資會議同意之規定,於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三人以下,並經徵得個別勞工同意者,視為經勞資會議同意。

依照我國《勞動基準法》規定,在一般的狀況下雇主要讓勞工加班,或是調整為變形工時,必須要經企業工會同意,若無工會則須經過勞資會議同意,並且獲得勞工本人同意(勞工當然同意哪次不同意),才能夠加班或套用變形工時。

至於為什麼這次函釋會特別針對雇用人數在三人以下的單位,則是因為《勞資會議實施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若公司僱用的勞工人數在三人以下,勞雇雙方直接視為勞資會議當然代表,就不用理會同一辦法的第3條及第5條至11條規定。

天生無法組企業工會,小企業勞權誰來守護?

然而,根據經濟部最新出版「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去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逾98%,而我國工會的組成依法必須由30人發起,讓3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及微型企業勞工根本沒有組織企業工會的機會,勞工雖然可以成立或加入產職業工會,但仍然無法透過產職業工會行使同意權來為勞工把關勞動權益。

顯現台灣的工會成立門檻過高,雖理應有產職業工會可以協助勞工發聲,但各種獨厚企業工會的相關規定,使得小型、微型企業勞工實質上失去團結組織的權利。

勞動部自廢武功,函釋只為雇主解套

據了解,之所以會有此一函釋,是因為許多小型事業單位經常違反《勞基法》第三十條、第三十條之一、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及第三十六條,事業單位無工會亦沒有召開勞資會議,因此被裁罰。

然而,勞資會議理應是職場的民主機制,協助勞資雙方溝通協商,事業單位未能落實,勞動部卻以函釋幫雇主解套,直接讓微型企業連最基本的職場民主溝通程序都省略,此例一開,等於是把所有同意加班、輪班、變形工時的壓力全部回到個別勞工身上。

試問在失衡的勞資關係之下,為了保住飯碗、維持職場和諧,有哪一個勞工敢說不?

筆者認為,為鼓勵產職業工會發展,讓產職業工會積極行使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等勞動三權,應廢止勞動條3字第1110140959號。

此外,台灣的工會法規應比照國外產業工會模式,工會同意權不該僅限於企業工會,而是應該放寬給產職業工會,只要有勞工加入產職業工會,就應該由產職業工會來代表勞工的聲音、為勞工權益把關,並降低產職業工會協商的門檻,讓工會真正成為勞工的後盾。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廉潔承諾書」防小偷?老闆你要不要簽「遵守勞基法承諾書」?】

最近   主婦聯盟合作社工會  有會員反映,主管要求簽署「員工廉潔承諾書」,承諾書寫 了許多條文,包括要求員工承諾不貪污舞弊、不圖利特定人 士、不慫恿職員離職(?)等等。如果被發現有貪汙、欺瞞 、偽造等等行為,合作社將索賠以及要求不當得利20倍。 聽到這樣的消息,真的是翻白眼翻到外太空去。 若真有違法行為,除了公司內部可以依照員工獎懲辦法(或 其他管理辦法)進行懲處之外,民法也有一堆可以處罰與索 賠的條文,有違法就是依法處理,現在竟然要員工簽承諾書 、約定罰20倍,是以為大家都是被嚇大的嗎?

【投書】常常只賺到理想: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

常常只賺到理想 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  文.周于萱(本會理事長) (本文原刊載於《 溫度 》雜誌第57期)   去年(2019)年底,工會突然接到好幾個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求救,分別因為方案不續接、組織財務狀況不佳、工作分配不均、工時過長、惡意解雇等等。年底通常正是員工期待年終(如果有的話)的時候,但對於這些前來尋求協助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來說,送到他們面前的不是組織的認同和獎勵,而是「失去工作」這份承受不起的大禮。 口嫌體正直的工作者  v.s. 是忘了還是不敢想起來的主管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又愛又恨地抱怨工作,但大多時候,這些人抱怨完了還是會繼續工作,甚至更努力的工作。這些口嫌體正直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工作有強大的責任感,為了讓組織更好、讓業務推展更順利,竭盡所能的付出自己的時間、力量,甚至賠進自己的人脈。但是很多時候,這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努力不見得會被組織肯定,甚至只是換來「你的加班時數要控管一下」這樣的回應。   我跟這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聊到工作時,最常聽到的是高工時、高密度的工作,主管可能是沒看見,也可能沒有能力處理,隨著時間流逝,過勞成為日常,最後就看著一個人慢慢被耗損而失去光芒。我常常提醒他們的放下工作,畢竟生命可貴,不容許我們一再剝削自己,但是得到的回應往往都是「但如果我現在不弄完,之後還是得做,不如先弄完再說。」或是「主管要我把這個做完才能走,但又不讓我報加班,我只好帶回家繼續做......」。當這些問題產生的時候,雇主或主管往往只能放任這樣的狀況持續發生。 熱情反而成為剝削的理由   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有些是在學生時代曾經參與過社會議題或擔任志工,有些是在一般商業職場受挫而感到懷疑人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義,更多是因為自己的科系使然而關懷社會,想要改變社會。不論原本所學是否與改變社會直接相關,他們帶著一頭熱血投入工作,希望從工作中獲得反饋,把組織的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為了使命必達經常忘記自己。   這些對社會的熱情與理念,也因此變成資方常常拿來剝削勞工的藉口,甚至是使用人情壓力讓員工自己心生愧疚(這點倒是跟台灣許多企業主很相像)。於是,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勞動條件經常低於或僅僅等於勞動基準法所規定,高工時、情緒勞動、領不到加班費成為常態,有時候連工作者都開始自我說服「這些都是為了社會...

要做好事,也要有好工作: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組工會開始

要做好事,也要有好工作: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組工會開始 文/理事長 周于萱   經過大約一年半左右的聚會及討論, 2018 年 1 月底,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終於召開成立大會,並且順利選出理監事,成立台灣第一個屬於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產業工會」。( 2005 年在高雄一群有志之士已經成立高雄市人民團體聘僱人員職業工會,該工會是為全台第一個人民團體聘僱人員的「職業工會」。)   其實,這一切都是從抱怨開始的:一群對於職場不滿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資深的、資淺的,都有;有些人則是懷抱著理想到非營利組織工作,卻發現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有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卻發現職場許多不合理的事情持續發生,讓人不禁開始考慮是否要提出辭呈;有些人比較資深做了好幾年,靠著熱情跟毅力燃燒了好一陣子,回頭看卻突然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依舊是一個用過即丟的職員。   在工會成立之前,我們曾經有過幾次聊天的聚會,在聚會當中,我們發現許多小型非營利組織( 6~30 人)或微型非營利組織( 5 人以下)連最基本的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都做不到,員工離職率極高,卻不見主事者的檢討或改變,只是持續消耗一批批的新鮮的肝;中型非營利組織( 31~100 人)和大型非營利組織( 100 人以上)則普遍來說是組織治理、經營方向或是部分主管的個人管理風格問題。   相較於中大型非營利組織有較為完整的組織架構、管理規則及資源,小型和微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經常是最受剝削的人:經費不足、人手不足、經驗不足等等,造成工作人員付出多年仍無法加薪,甚至沒有獎金,或是無法添購適當的工作設備減少工作成本,或是流動率高而沒人交接,或是工作人員對議題陌生,而組織無暇作經營和培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希望從最需要改善的地方開始做起:守護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權益。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讓不同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互相認識、一起成長,像是交流活動,或是必要的職業訓練(寫企劃書、寫新聞稿、寫募款專案 …… 等等)。於是,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正式成立。 ( NPOst :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成立:從今往後,不用再孤軍奮戰 https://npost.tw/archives/41173 ) 非營利組織( NPO )、非政府組織( N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