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千呼萬喚始出來,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正式成立


千呼萬喚始出來
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正式成立

文.周于萱(本會第一屆理事長)

  許多人可能會納悶,今年1月底才辦了勞教課程,還盛大召開成立大會,怎麼後來非營利組織工會好像就消聲匿跡了?是不是其實是詐騙集團?冤枉哦~各位大人~我們是在跟官方做行政程序的申請啦,終於在勞動節之前拿到成立證書,而且這中間還遇上了一點困難,在這裡跟大家說明:

我國無明確定義的「非營利」 

  我們遇到的關卡,便是我國並沒有「非營利組織」專法。非營利組織定義為何?目前台灣絕大部分的非營利組織都是在人民團體法之下,所定義的社會團體(協會)、職業團體(工會、公會)、政治團體(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但部分的財團法人也具有公益性,例如私立學校、研究機構、教會、寺廟、基金會、慈善團體是否也應該容納在內?特別是前述的社團法人、職業團體及政治團體由人民團體法管轄,但財團法人是由民法所規定,中間是否有其他灰色地帶無法處理,著實讓官方傷透了腦筋。 

NPO、NGO,傻傻分不清楚? 

  在我們的臉書頁面上也會有些人在問,工會的名稱叫做「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啊怎麼好像簡稱叫做「NGO工會」?非營利組織的英文應該是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啊,非政府組織才是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啊,理事長是不是英文不好? 

  在區分NPO和NGO之前,我想先大家討論一些概念。以目前台灣的組織型態來說,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大致上都是人民團體法之下所定義的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職業團體、政治團體),但也有部分的財團法人是因為早期政府只有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這個選項,議題風起雲湧的當時,許多人不想要成立公司,不得不選擇這樣的組織形式及分類。真要說的話,其實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幾乎都是非政府組織,而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也幾乎都是非營利組織。 

  目前市面上(?)其實好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些人會認為NGO比較是指跨越國界的非營利組織,不受單一政府管轄的意思;也有人認為是非政府組織是指中立無政治色彩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特別法人(私立學校、同鄉會等等)也是非政府組織的一種: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組織叫做「第三部門」,是有別於政府部門、企業部門之外的民間部門。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納悶,到底那條線在哪裡? 

  先前在籌組工會的時候,我們在討論組織範圍時,就有討論到這個問題。我們也先打電話跟地方勞工局及勞動部請益。因此,我們直接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的組織章程中寫清楚組織範圍,所以即使我國並沒有「非營利組織」專法,也不是問題。「本章程所稱之非營利組織,係為我國依法成立或登記,非以營利為目的,其所涉及的領域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勞工等,且包含但不限於上述領域之社會團體、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故本會定名為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以下簡稱本會)。」 

你的一小步 工會的一大步 

  經過來回與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的溝通,我們終於拿到成立證書。接下來,工會將從「勞動條件調查」、「辦理勞方及勞動教育」、「簽訂團體協約」三個主要的面向下手。另外,建立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橫向連結也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希望不只是工作人員的勞動問題,我們也能夠透過互相認識,看見不同組織的努力,共享資源、串連各種議題。 

  許多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宣稱,非營利組織的重點在於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公義,也因此吸引許多對社會抱有改革理想的人投入就業,其中大部份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然而,滿腔熱血的他們卻面臨十分惡劣的勞動條件,如要求員工下班仍需回應主管交辦事項、加班無加班費甚至必須回捐薪水、看似累積卻總休不到的補休...等等。 

  這些要求不僅不合理、更不符合「勞動基準法」的法定標準。然而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卻往往以「實現改革理想」、「為公無私奉獻」等堂皇理由,要求員工必須具備任勞任怨全心奉獻的使命感,無條件作到所有要求,否則就是不合格的員工。這些要求造就十分惡劣的勞動條件,工作者基於使命感,不斷透支自己的時間、精力,終至無法負荷,在非營利組織工作不到一年時間,就黯然離職而去,結果便是非營利組織員工流動率居高不下。 

  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是人,工作上累積的疲累倦怠,需要一定的時間休息緩解🤕;工作之外需要支付如吃飯、繳房租等各種生活所需。經營者不應該以各種荒唐理由,要求工作者過度勞動、苛扣薪水,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現在我們大約有60位左右的會員,但是要能夠維持一個工會正常運作,我們需要更多人的加入。你的一小步,是工會的一大步。正在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從業的你,請立刻加入我們!貢獻你的一技之長,讓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處境越來越好!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廉潔承諾書」防小偷?老闆你要不要簽「遵守勞基法承諾書」?】

最近   主婦聯盟合作社工會  有會員反映,主管要求簽署「員工廉潔承諾書」,承諾書寫 了許多條文,包括要求員工承諾不貪污舞弊、不圖利特定人 士、不慫恿職員離職(?)等等。如果被發現有貪汙、欺瞞 、偽造等等行為,合作社將索賠以及要求不當得利20倍。 聽到這樣的消息,真的是翻白眼翻到外太空去。 若真有違法行為,除了公司內部可以依照員工獎懲辦法(或 其他管理辦法)進行懲處之外,民法也有一堆可以處罰與索 賠的條文,有違法就是依法處理,現在竟然要員工簽承諾書 、約定罰20倍,是以為大家都是被嚇大的嗎?

【投書】常常只賺到理想: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

常常只賺到理想 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  文.周于萱(本會理事長) (本文原刊載於《 溫度 》雜誌第57期)   去年(2019)年底,工會突然接到好幾個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求救,分別因為方案不續接、組織財務狀況不佳、工作分配不均、工時過長、惡意解雇等等。年底通常正是員工期待年終(如果有的話)的時候,但對於這些前來尋求協助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來說,送到他們面前的不是組織的認同和獎勵,而是「失去工作」這份承受不起的大禮。 口嫌體正直的工作者  v.s. 是忘了還是不敢想起來的主管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又愛又恨地抱怨工作,但大多時候,這些人抱怨完了還是會繼續工作,甚至更努力的工作。這些口嫌體正直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工作有強大的責任感,為了讓組織更好、讓業務推展更順利,竭盡所能的付出自己的時間、力量,甚至賠進自己的人脈。但是很多時候,這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努力不見得會被組織肯定,甚至只是換來「你的加班時數要控管一下」這樣的回應。   我跟這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聊到工作時,最常聽到的是高工時、高密度的工作,主管可能是沒看見,也可能沒有能力處理,隨著時間流逝,過勞成為日常,最後就看著一個人慢慢被耗損而失去光芒。我常常提醒他們的放下工作,畢竟生命可貴,不容許我們一再剝削自己,但是得到的回應往往都是「但如果我現在不弄完,之後還是得做,不如先弄完再說。」或是「主管要我把這個做完才能走,但又不讓我報加班,我只好帶回家繼續做......」。當這些問題產生的時候,雇主或主管往往只能放任這樣的狀況持續發生。 熱情反而成為剝削的理由   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有些是在學生時代曾經參與過社會議題或擔任志工,有些是在一般商業職場受挫而感到懷疑人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義,更多是因為自己的科系使然而關懷社會,想要改變社會。不論原本所學是否與改變社會直接相關,他們帶著一頭熱血投入工作,希望從工作中獲得反饋,把組織的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為了使命必達經常忘記自己。   這些對社會的熱情與理念,也因此變成資方常常拿來剝削勞工的藉口,甚至是使用人情壓力讓員工自己心生愧疚(這點倒是跟台灣許多企業主很相像)。於是,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勞動條件經常低於或僅僅等於勞動基準法所規定,高工時、情緒勞動、領不到加班費成為常態,有時候連工作者都開始自我說服「這些都是為了社會正義,為了案主」。

要做好事,也要有好工作: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組工會開始

要做好事,也要有好工作:從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組工會開始 文/理事長 周于萱   經過大約一年半左右的聚會及討論, 2018 年 1 月底,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終於召開成立大會,並且順利選出理監事,成立台灣第一個屬於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產業工會」。( 2005 年在高雄一群有志之士已經成立高雄市人民團體聘僱人員職業工會,該工會是為全台第一個人民團體聘僱人員的「職業工會」。)   其實,這一切都是從抱怨開始的:一群對於職場不滿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資深的、資淺的,都有;有些人則是懷抱著理想到非營利組織工作,卻發現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有些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卻發現職場許多不合理的事情持續發生,讓人不禁開始考慮是否要提出辭呈;有些人比較資深做了好幾年,靠著熱情跟毅力燃燒了好一陣子,回頭看卻突然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依舊是一個用過即丟的職員。   在工會成立之前,我們曾經有過幾次聊天的聚會,在聚會當中,我們發現許多小型非營利組織( 6~30 人)或微型非營利組織( 5 人以下)連最基本的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都做不到,員工離職率極高,卻不見主事者的檢討或改變,只是持續消耗一批批的新鮮的肝;中型非營利組織( 31~100 人)和大型非營利組織( 100 人以上)則普遍來說是組織治理、經營方向或是部分主管的個人管理風格問題。   相較於中大型非營利組織有較為完整的組織架構、管理規則及資源,小型和微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經常是最受剝削的人:經費不足、人手不足、經驗不足等等,造成工作人員付出多年仍無法加薪,甚至沒有獎金,或是無法添購適當的工作設備減少工作成本,或是流動率高而沒人交接,或是工作人員對議題陌生,而組織無暇作經營和培力。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希望從最需要改善的地方開始做起:守護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權益。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讓不同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互相認識、一起成長,像是交流活動,或是必要的職業訓練(寫企劃書、寫新聞稿、寫募款專案 …… 等等)。於是,台灣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正式成立。 ( NPOst :非營利組織產業工會成立:從今往後,不用再孤軍奮戰 https://npost.tw/archives/41173 ) 非營利組織( NPO )、非政府組織( NGO )